后疫情背景下高校返校复学后精准育人途径解析

发布时间:2020-06-09浏览次数:33

后疫情背景下高校返校复学后精准育人途径解析

 

摘要:在疫情返校期间,本文主要针对家庭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将“扶困”、“扶志”、“扶智”三者结合起来,从心理、生活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帮扶,实现精准育人,提高他们的自信、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后疫情背景下    高校返校复学   精准育人途径

作者简介:朱吴一, 女,198210月,汉族, 浙江丽水,文学学士,高校讲师,研究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务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助学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有效的减缓了疫情的扩散蔓延,在阻断病毒的人际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我国基本已经恢复了稳定状态,各高校也相继开学。复学后,精准育人是我们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返校复学后产生的主要问题

(一)日常消费问题

疫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来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由于家庭成员不能外出务工,减少了家庭收入,有些甚至没有了收入。复学回到学校后,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又不能外出勤工助学,所以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日常消费问题,这是困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首要问题。

(二)学习适应问题

疫情期间长时间在家,都是上网课为主,很多地处偏远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里还没有网络,不能正常上网课,因此跟不上学习节奏,内心很着急。而有些同学由于假期较长,学习动力减弱,养成慵懒的习惯,开学后,生活节奏慢慢步入正轨,日常也会因为学习变得忙碌,这跟在家的慢节奏形成鲜明对比,需要调整和适应。

(三)心理“复位”问题

一是由于经济问题,不能应付日常消费,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二是返校后,有些学生觉得周围都是危险,特别是如果身边有疫情重点地区回来的同学,他们对此缺乏科学的认识,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三是返校后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各方面的防疫措施非常严格,造成适应问题;四是毕业班的同学,疫情打乱了原先的节奏,包括毕业实习、毕业答辩、专升本考试,这些同学有着比普通同学更为迫切的就业需求,因此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四)与同学相处问题

如何与周围同学相处也是困扰困难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更敏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有些人觉得自己除了经济条件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强,造成自卑和自负两个极端,因此与寝室同学会格格不入,对寝室没有归属感,而返校复学后,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除了上课学习,其余时间都在寝室,造成人际交往的焦虑,产生更多的相处问题。

二、精准育人途径解析

(一)从“扶困”、“扶志”、“扶智”三个方面推进精准帮扶、精准育人。将“扶困”、“扶志”、“扶智”三者结合起来,探索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学生返校前发放国家助学金,在学生返校后第一时间发放校奖学金,跟相关企业争取更多的企业奖学金,为学生解决燃眉之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及时开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学生的日常消费问题。对于因为在家无法上网课的学生,开学后进行精准摸排,统一安排补课。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程品牌创建工作,分别从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真正提高精准育人的实效性。

(二)温情关怀,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建立合理的认知。

在学生返校前,根据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和学校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重点,科学研判,全方位、多渠道实施精准、有效的心理干预,形成在“新情况和新问题”下的心理工作“新模式”。围绕学生复学后心理“复位”问题,从心理排查、心理科普宣传、心理健康干预、心理课程教育学方面入手,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免疫能力。在学生返校时及时发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学校指导手册》、《大学生心理“复位”指南》,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开放心理咨询室,接收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给予学生最温情的关怀,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度过这特殊时期。

(三)拓宽帮扶渠道,切实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的获得感。

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就像金字塔,从底层依次向上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社交需要,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而心理仍然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期的最后过度阶段,内心渴望得到关怀、温暖、理解与支持,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希望能获得情感的支持、他人的认可。学生返校复学后,首先高校应及时开通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在解决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在岗位上锻炼才干,与老师同学多交往,提高交际能力,同时能在岗位上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其次设计“心理团辅课程”,通过心理团辅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培养积极乐观态度,也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重大节点活动,增强学生在校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从活动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能在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学习更多的人际沟通能力。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也是一项有爱的、很有意义的工作,在疫情返校期间,针对家庭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将“扶困”、“扶志”、“扶智”三者结合起来, 探索精准育人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亚南. "育人为本"资助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 《科教导刊》. 2018.11

2. 韩毅.探索新时期高等学校开展双线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4

本文适用于2020年全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疫情期间帮扶途径的探索与实践》(2020YQJY320)的成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