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版“解忧杂货店”,小信箱发挥大作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18浏览次数:1983

“僻静街道旁的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这是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中的情节,如今,同样的故事也在我校校园里上演。

10月30日,为了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并解决他们的烦恼,我校建筑与设计学院党总支开通了“解忧小信箱”,收集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忧与愁,由学工办辅导员按照业务分工和自身专长分工进行点对点精准帮扶。

解忧小信箱.jpg

10月31日下午,在学院外省和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上,为了更好地关心和服务那些有困难有忧愁却又不愿意或者不敢当众说出来的同学,辅导员贴心地把“解忧小信箱”介绍给大家,并让与会同学写下自己目前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投入小信箱中。

外省与少数民族座谈会2.jpg

11月1日早上,辅导员郑老师打开“解忧小信箱”,一张纸条引起了她的注意:“生活太难了,特别是经济问题,但又申报不了助学金......”郑老师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发现小纸条既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手机号码或者微信号码之类的任何个人信息。这到底是谁留下的忧愁呢?

纸条.jpg

拿着这张小纸条,郑老师开始找当天开会的同学一一了解情况。一圈人问下来,却没有结果。最后,她用手机给所有参会的同学群发了一条短信息:“你好,我是学工办郑老师。昨天有同学往解忧小信箱里投了一张纸条,说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又没有申请助学金,但是没留号码,我们很担心这位同学,如果是你留了这个纸条,可以加一下老师的微信,或者打电话给我,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当然,如果有别的问题也可以加老师的微信,希望大家在学校一切都好。”然后,她把自己的微信号码和手机号码附在了短信中。

11月3日,这张小纸条的主人小李终于加了郑老师的微信。郑老师约见了小李,了解到小李来自四川农村,家境普通,父母在外打工,奶奶患有心脏疾病,长年住院治疗。今年,他和哥哥同时考上了大学,哥哥在杭州,他在丽水。两个人的学费、杂费就交了3万多。对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而言,要靠父母微薄的收入负担起两个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疗费和一家人的生活费,本就不容易。上周,因为奶奶病情加重,治疗费用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导致家里经济陷入困境,他和哥哥下个月的生活费也没有了着落。眼下离学期结束还有2个多月,可他身上只有400元钱了,生活捉襟见肘的窘迫,加上对奶奶身体的担心,对父母辛劳的心疼,让他又焦虑又忧愁。了解到小李的具体困难后,郑老师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了学院党总支。

党总支迅速作出回应,一面指导小李申请国家助学金,一面启动程序,拟从学院企业奖、助学金中拨出一笔经费先解决他目前的生活困难,并安排辅导员跟踪关注小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情况,做好重点帮扶。

11月7日,小李收到了学院发放的1000元生活补助。 眼下的小忧愁顺利得到了解决,让他内心感动又温暖。他说,座谈会上往解忧小信箱里投这张纸条的时候,其实他没有抱什么想法,只是想说出烦恼,释放一下心中的压力,所以也没有留姓名和联系方式。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张没有留名字和信息的小纸条,会引起老师的注意,更没想到的是,学校还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让他得以安心学习。这让他深深感受到了被关心被关爱的温暖,内心特别感动。

“解忧小信箱”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排忧解难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学院党总支的人文情怀,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接下来,学院党总支将开放线上线下解忧平台,第一时间聆听学生的困难和烦恼,帮助他们减轻生活与学习压力,排遣内心的焦虑与困扰,在润物无声中为学生做好有温度的服务,更好地贯彻落实校党委主题教育工作部署,扎扎实实学理论,切切实实做实事,坚持学做结合,促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

(撰稿:项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