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众志成城 40年砥砺奋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2-17浏览次数:1677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之际,回顾我校40年改革开放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1978年以来,无论是前22年的中专教育,还是后18年的高职教育,学校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始终,在改革中赢得机遇,改革中获得新生,在改革中得到发展。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里,全校师生留下了一道道铿锵有力的印迹。

一、两翼齐飞的中专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伊始,学校前身之一的浙江林业学校已经历了25年的办学历程。创办于1953年的浙江林业学校,以中等林业职业教育主体,经历了创办初建、发展受挫、调整恢复、文革动乱等阶段,学校辗转于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多变的管理体制,整体发展缓慢推进,特别是“文革”期间,曾出现濒于教无可教,学无可学的极度混乱局面。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给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又用二年的时间,通过整顿恢复和揭批查运动,努力把颠倒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学校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群策群力,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也在改革前夕,正式恢复招生办学,1978年春季第一批招生林业专业2个班,农业专业一个班;秋季招生考试后招生林业4个班,森保3个班。至年底在校生394人,办学专业有农业、林业、森保3个专业。学校有教职工80人。1978年6月学校划归浙江省林业厅领导,并恢复浙江丽水林校校名。

与此同时,我校中专教育的另一主力悄然启动。浙江省丽水商业学校也在改革前的1975年9月获准筹建,选址丽水城东长岗背。1976年秋试办50人的“丽水地区商业、供销系统会计新手训练班”,1977年春季第一届商业财会专业招生50人入学;1978年6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浙江省丽水商业学校”,隶属省商业厅管理。至1978年底,商校有教职工68人,在校生135人,开办财会一个专业,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

(一)我校中专教育改革的恢复、发展期(1979-199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列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浙江林校党委紧跟中央部署,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验实习,以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党委尽力做到:教学需要的人先补充,教学需要的钱先给,教学需要的房先安排。同时,减少教学人员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时间,确保“六分之五”时间用于教学业务,使学校的教学工作趋向正常。

1979年11月国家林业部教育司来学校检查指导,认为:“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向上好学蔚然成风,多数学科的教学质量已基本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1980年12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全国重点中专”。为把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学校,党委决定要:(1)党委成员要遵守“准则”,坚持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事、毕业分配等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2)教学是重点,要管教管导,深入教学第一线,组织领导教学;全校处室以上干部11人能兼课的8人都兼了课,使与教师有共同语言,关心教师痛痒。党委每学期至少一次专门研究教学上问题。(3)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在教工中建党,四年中发展九名党员,其中有八名是教师。同时开始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使大多数教师感到“政治上有方向,业务上有奔头”,精神抖擞,干劲倍增。学校形成了“教学需要有人上,学生思想有人管”的好教风,“勤奋、守纪、尊师、力争三好”的好学风。1981年10月《浙江日报》和《人民日报》相继以《优良党风暖人心》、《好党风带出好校风》为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导。

1982年9月学校增设经济林专业并招生。1983年秋季接生林业厅指示,招收林业职工中专班(三年制,简称职工班,1983-1985年连续招3届),学校向多层次办学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1984年秋季,受全军绿化委员会的委托,增招部队干部林业中专班(二年制,简称军干班,仅1984年招生一届);经济林专业招收的新生学制改为4年制。

1985年秋季,遵照林业厅的指示学校增招“承认学历,不包分配,费用自负,户来户去”的林业专业户子弟中专班(三年制,简称专业户班,仅1985年招一届)。当年普通招生的林业、森保专业的新生也改学制4年。至1985年底,学校办学共有林业、森保、经济林三个专业,有普通班、职工班、军干班、专业户班和专业户短期培训班,学制有四年、三年、二年和短期培训。1987年与省农广校联合举办农广校林业中专班;1989年起招收计划内不包分配林业班(三年制,简称不包分配班,1989-1992年连续招生四届);1991年招收林业多种经营职高班(二年制,简称职高班,1991年招生一届)。1993年增招林产品加工利用专业,计划内不包分配班改招有实践经验的林业人员班(二年制,简称实践经验班,1993-2000年连续招生8届)。至1993年底,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743人。

在改革整顿、恢复、发展期间,学校抓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978-1981年,兴建了新的教学楼(11幢),平整了新操场(现为东广场),在校内兴建了讲师楼(4幢)和市区虎啸门教工宿舍,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1982-1985年,学校又新建了两栋学生宿舍(24、25幢),并兴建了体育馆(即拳操馆15幢)、综合实训大楼(16幢),拆建了1号楼教工宿舍。在省府、省厅的支持下,用拨下的专款和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购置、征用土地二十一亩,作为校园苗圃,解决了学校长期缺乏教学实习基地的困难。校园面积增加了22亩,校园占地121亩。

随着改革深入,原有的教学、学生生活等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拆建、改建、新建的形式,加快了学校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1985-1990年,新建了图书馆(8号楼)、拆建学生食堂,并新建了教工食堂;在市区大洋路新建教工宿舍一幢;1991-1995年随着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学校在校园内拆建了2号教工宿舍,又在市区永晖新村、中东路以集资建房形式建造2幢教职工宿舍;1995年鼓励教职工参加丽水教师新村(灯塔小区)集资建房,满足学校教职工的住房需求。

同期,丽水商校依靠改革开放的政策形势,拓宽了校园发展面积,增设了商业经济专业(1981年改为业务经营专业),举办丽水地区商业会计训练班,开始担任干部培训任务。1989年试办会计职高班。1993年学校将商业业务经营专业改为“市场营销”专业,至1993年底在校生增至660人。

商校初建时校园面积1300平方米,1976年围墙外扩建征地2640平方米。1980-1982年学校向南、向西扩展校园近8000平方米,新建了学生宿舍、教工宿舍260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2500平方米。1983年启动1988年竣工的丽水中山街实验商场(含教职工宿舍)4038.58平方米。1992年底向西征地12000平方米,兴建运动场。

(二)中专教育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转型期(1994-2000)

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自此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学校办学也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专学校实行了“并轨招生,缴费上学”改革。

浙江林校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于1994年新设财会、经济管理、室内设计、城镇规划、旅游管理5个专业(三年制)。1995年新设建筑装饰专业(三年制)。1996年增设室内家俱设计、工程测量、园林3个新专业。1997年,新增设了广告策划、林政与资源管理、装潢设计3个专业。1998年增设了花卉园艺、环保、美术专业1999年增设了绿化专业。至2000年底,学校共设置了17个专业,在校生2548人。随着专业的增多,学校于1999年归类成立了基础、资源与环境、园林设计、财贸管理、艺术环境五大学科,即五个系部,开始实行二级管理。

丽水商校同期也根据市场需求,于1994年增设了财会电算化、装潢设计、涉外会计三个专业;1995年又新开经济法律事务、金融保险专业。1997年增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1999年设立了办公自动化、电脑美术专业,至2000年底,学校共设置了16个专业,在校生达到了2030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不但给学校发展带来红利,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到1995年后,中专招生实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毕业生不再订单分配,中专学历已不再有吸引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推进,促使高等教育急速扩张,导致普通高中办学的扩张,民办高中崛起,中专生源急剧下降。另外,1999年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由行业主管转为地方属地管理,林校、商校的发展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和挑战。

二、我校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

2000年,改革进入了新世纪。9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浙江林业学校与浙江省丽水商业学校合并,挂靠丽水师专组建了丽水师专职业技术学院,纳入丽水师专事业发展规划和招生计划,由丽水师专颁发毕业文凭。12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本部设置在原浙江林业学校,原丽水商业学校为东学区,学校开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航程。

(一)挂靠升级转型阶段(2000-2003)

新学院成立之初,面临着“晚了一年,迟了一步,慢了半拍”和“挂靠、合并、升格”的形势,学校切实以“统一思想,缩短磨合期;科学规划,描绘发展蓝图;励精图治,努力实现近期目标”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年进入轨道,二年打好基础,三年实现达标,五年再上台阶”的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综合性、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强校。

2000年秋季首次设立并招收工程测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高职专业,招生70人。2001至2003年,丽水师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设立了21个高职专业,高职招生人数增加至1350人。学校设立九系一部,实行院系二级管理。

2001年学校根据“在校生近期2000人,远期4000人”的办学规模,进行了校园规划,拟总投资1.3亿元,并启动了第一期工程建设。2003年2月,学校启用新建6号教学楼和学生公寓,东学区师生全部搬入本部教学,实现了全校同一校区管理。

2003年丽水市进行了高教资源整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址置换,9月丽水师专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更名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二)规范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阶段(2003-2012)

高职教育经过21世纪初的快速扩张建设后,逐步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学校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后,寻找学校的发展优势,提出有效举措,不断推进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党委提出以“三贴近”、“三服务”、“三个毫不动摇”和“四个有”为特色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举农林旗、念好山水经,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制定实施了“十一五规划”、“省级示范校建设方案”和“十二五规划”等发展计划,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内涵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2004年4月,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合格评估。同时,抓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初,学校多功能田径运动场投入使用。11月学校完成了二期土地征用工作,校园面积达到470亩。

2005年7月,学校将原9系一部整合为环境工程分院、机电信息分院、财贸管理分院、人文艺体分院(后称人文艺术分院),实行了二级管理。2007年6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获得“全国优秀高职院校”称号。

学校于2007年确定“求真务实,自强不息”为学校精神,“树木树人,行知并进”为校训,大力推进文化、文明建设。2008年3月,我校杨晓丽同学入选“2007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学校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9年2月学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同期,学校二期基本建设不断推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生公寓3幢,2009年底新食堂、新图书馆大楼投入使用。8月学校申报“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2012年9月,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称号。

(三)创省内一流、省优质学校阶段(2013-2018)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校处在后示范阶段,面临着新形势、新使命。2013年12月,学校召开了首届党代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以立德树志,行知并进为导向,以培养敬业长技、爱岗忠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扎根丽水、面向浙江、贴近市场、服务一线为办学方向,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建设特色鲜明的浙江一流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按照“创一流”的办学目标,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新举措。一是眼睛向内,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对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推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2016年7月学校将原4个二级分院调整为6个二级学院。

二是从专业入手,大力发展和培育重点专业,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2015年起开展“面向基层培养新时期护林人”的定向培养,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举办林学(林业技术)本科专业。

三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培养骨干教师的3.0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的“红旗营”工程。2017年底有教职工442人,其中专任教师398人,教授23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120人,省级教学团队2支、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1人,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省“151”人才等共31人。

四是“美丽校园”建设,积极打造环境育人空间。2015年建成机电教学实训大楼,面积11278平方米;2016年建成第二教学楼(会计楼)17298平方米。学生宿舍也进一步得到改善,2015年新建26幢公寓7982平方米,2017年又新建学生公寓明德楼3550平方米。2016年学校投资兴建了学校中心广场,即梯田广场。学校重视辅助工程的基建工作,还兴建了临时工宿舍、爱心乐园学生活动中心、校内超市店铺、配电房、温室大棚等。至2018年9月,学校占地470余亩,校舍房屋建筑达面积18万平方米。

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加强党的领导、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五年来,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质量求生存,深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课堂改革,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在全省50所高职院校里排名进入前20名,迈入浙江省“十三五”重点建设的20所职业技术学院行列。

40年的风雨改革,我校从两所行业中专成长为综合性的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从改革初期的430名在校生,壮大到7500余名,校舍建筑面积从初期的1万平米,增加至18万平米等。所有这些,都凝聚着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几代职教人的艰辛努力,是学校上下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而结成的累累硕果。在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尽管遇到很多困难、曲折、挑战,但是我们从没有停止过追赶的步伐。正如,习近平说:“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面临新时代,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们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继续以锐意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去获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