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院为辐射源,搭建“三农”服务平台
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陈国锋 刘克勤
地方性高职院校区域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合作包括依靠区域办教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大方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与企业“伙伴式”深度合作共同办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社会服务的贡献率提高社会的支持率是高职办学的重要目标。
作为农林特色的高职院校,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凸显农林特色,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与人才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把“产学合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主动服务、市场运作、提高层次、创建品牌”;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高举农林旗,念好山水经,唱好生态歌,建设新农村”,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服务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丽水特殊的区位和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丽水职院必须高举服务“三农”的旗帜。近年来,丽水职院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链延伸对农林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在目前开设的33个高职专业中有纯农、涉农专业22个,形成农林类专业为主导,商贸、机电、人文类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构架。
同时,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弥补了丽水职院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结构单一的不足。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当地条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即通过市场化运作办校、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校、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立校;另一方面,正在探索由丽水职院牵头,与知名企业、本科院校、同类高职和中职学校等的联合,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使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和教学结构的优化。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丽水职院通过办学实践逐步构建了以学院为辐射源,与政府、企业、农村、校(所)四方携手服务“三农”的平台。
一是主动融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先后与莲都、云和、青田、缙云等区(县)政府签订了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在城市绿化、村镇规划、旅游规划、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合作。
二是本着深化工学结合和解决农家子女就业困难的指导思想,学校相继与中国石油浙江公司、奥康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由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企业纷纷在学院设立助学金和专业奖学金等10余项。
三是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学校与遂昌县高棠村、松阳县枫坪乡高寮等3个村、景宁县三石村、龙泉市小黄村等10多个行政村开展对接共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产业合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学校探索实践的“基地+专业+农户,培养创新型农民”社会服务模式,2009年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是搭建校际合作服务平台。学校与浙江大学、南京林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林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形成资源合力,服务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增强服务效能。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01/08/content_40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