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入选全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

发布者:宣传部复审发布时间:2023-06-08浏览次数:522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全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的通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报送的《赋能“产业链”,创新校企地“五链融合”党建联建机制》入选。


《赋能“产业链”,创新校企地“五链融合”党建联建机制》入选全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


党总支概况: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共设3个党支部,目前共有61名党员,其中教职工党员38名,学生党员23名。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党总支书记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党建工作成效显著。2016年,机电工程学院第一党支部获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6月,“党建+咖啡”会客厅项目荣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奖;2019年12月,第一党支部入围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0年6月,抗疫短视频《平凡的力量》获教育部文化成果一等奖;2020年7月,学院荣获2019-2020年度省“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2年5月24日,机电工程学院第一党支部顺利通过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验收。

学院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案例背景: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创新校企地党建联建机制,这是职业院校推进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学校不属于产业链上的直接生产经营单位,较多校企地党建联建仍停留在协议环节,或多在教学层面开展联建,科研成果应用及产业转化方面薄弱。

丽水滚动功能部件产业作为精密制造产业的重点领域,目前有重点企业632家,占据了全国30%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份额、40%以上的行业产能、50%以上的中低端市场份额,是丽水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创新党建联建机制,破解学校党建与产业链融合难题,通过“党建链”赋能“丽水滚动功能部件产业链”的各个发展要素,创新校企地“五链融合”党建联建机制,积极提升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2年5月11日,丽水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学院成立


做法及成效:

一、融合“技术链”共研技术

学校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的“绿谷校区”,并将开发区急需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在2020年全部搬迁至新校区办学,真正实现“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职教办学理念。

党建引领,在开发区建设的新校区 

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将党支部建在专业上,建立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员教师通过特派员、课题、技术改造项目参与企业技术研发。2022年完成横向课题12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输送工业特派员8人,为企业技术服务达1000多人次。破解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导能力不强”难题,提升产业竞争力。

党员教师在企业实施技改项目

 

二、融合“政策链”共享政策

积极与丽水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开展党建联建,共同汲取地方人才引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联合培育的第一批中德班学生就业率达100%,均起薪6694元/月,获市场高度认可。

中德班企业行

 

三、融合“服务链”共促服务

与丽水经开区云阁社区党委共驻共建;学校学生志愿者每周开展“快乐4点半”活动服务企业员工子女课外技能提升;联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一年来共3次,涉及20多家企事业单位,30余项目,服务人次达1000余名。破解“服务供需脱节、服务效能偏低”问题,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

学校学生志愿者开展“快乐4点半”活动

 

四、融合“人才链”共育人才

通过党建引领,机电工程学院联动行业协会、丽水经开区管委会成立全国首家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学院。按照“党管产业学院”要求,开展滚动功能部件产业“订单班”人才培养,与浙江中广电器签约“匠心智造班”,培养学生100余人。同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行业标准,引入企业案例,共修人才培养方案。在校1000余名学生通过40家优质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培养。

学生在企业开展工作任务学习

 

五、融合“资源链”共通资源

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党员技术团队开展7项社会服务项目;培训各职业资格计7000多人次,企业职工13000多人次。

党建+咖啡”与企业深入交流 探讨合作育人模式


创新之处:开创性探索校企地党建联建新模式,将党建同地方主导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链各要素融合建设,积极推动了链上资源高效配置、链上各主体互利共赢,为产业链注入了“红色动力”,使“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推广价值:当前,浙江省各县市的地方特色产业都面临转型、升级、变革的发展要求。参照本案例立足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以及“共研技术、共享政策、共促服务、共育人才、共通资源”等赋能“产业链”与校企地“五链融合”措施,既能助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更能助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责编:徐好然 审核:吴燕华】